墨凝三才 山水华滋浙商配资
——观“天地人——黄宾虹诞辰一百六十周年艺术展”有感
2025年5月23日至24日,我走进浙江省博物馆(之江馆),踏入“天地人——黄宾虹诞辰一百六十周年艺术展”的展厅。此前,我虽在画册与电脑屏幕上多次见过黄宾虹的《青城坐雨》,但当原作真实地展现在眼前时,那些曾平面的墨点瞬间有了生命。层层叠叠的墨色在宣纸上堆叠出凹凸质感,侧光映照下,竟如金属般微微泛光,这鲜活灵动的“笔墨生气”,是照片与电子屏幕永远无法传递的艺术魅力。
《青城坐雨》
黄宾虹(1865 - 1955),名质,字朴存,中年后以“宾虹”为号。他与吴昌硕、齐白石、潘天寿并称近代绘画“四大家”,不仅是山水画大师,更是金石篆刻领域的资深学者。五十余载潜心钻研山水画,他独创“黑密厚重”的独特画风与“五笔七墨法”。其中,“五笔”指平、圆、留、重、变,规范了绘画笔法;“七墨”含浓、淡、破、积、泼、焦、宿,丰富了用墨技法,将传统积墨技法推向“黑里透光亮”的绝妙境界。其书法古朴典雅,蕴含篆书韵味;《古画微》等著作,更是将中国画历史梳理得清晰透彻。从清末投身革命的志士,到新中国美术教育的奠基人,黄宾虹以笔墨传承千年文化,成为20世纪赋予山水画哲学内涵的里程碑式人物,而这,也正是展览以“天地人”为线索的深刻缘由。
展开剩余83%《沽酒还山》
伫立在展厅的玻璃展柜前,历经岁月沉淀的墨痕仿佛仍在呼吸。九旬老人晚年变法的艺术奇迹,透过青绿色的水墨与干枯的笔触,诉说着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的新生。画册中固定的墨色浙商配资,是原作充满温度的动态语言,每一处笔道与墨色的细微变化,都在无声地倾诉着画家创作时的心绪。
黄宾虹笔下之“天”,是对自然规律的深刻领悟与艺术转化。他画山水,从不拘泥于景物的照搬,而是将自然之理化作独特的画面语言。《青城坐雨》原作中,“雨淋墙头”的湿墨技法不再是画册里模糊的灰色块面,而是由数层淡墨精心擦染而成。石青与石绿之色如碎玉般镶嵌于墨层间,随着灯光角度的变化,雨中山岩竟透出晨光般的微光。画面左上角的留白,边缘晕染着淡淡的金色,恰似道家所描绘的天地初开时的混沌之态。这让我恍然理解他所言“画画要像写字一样,每笔都要清楚”的深意——每一道笔触的起承转合,都在纸上留下了如万物自然生长般的痕迹。
《黄山汤口》
《湖光山色》则彻底颠覆了我对“焦墨”的认知。画册中漆黑的山峦,在原画上呈现出古青铜器般的厚重质感。浓墨擦染的山顶与赭石勾勒的屋舍,冷暖色调相互映衬,精妙绝伦。未施墨的湖面,纸张纹理清晰可见,仿佛月光穿透纸背洒落。题款“夏衍先生鉴正”的字迹尤为有趣,中锋书写的“鉴”字竖钩处,墨色因运笔轻重而深浅变化,宛如灵动的墨点在舞动。这般笔墨的“书写感”,让我深刻体会到他将书法与绘画视为一体的艺术理念——他在画上题字,实则是以笔墨与观者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。
黄宾虹之“地”,深植于千年传统的笔墨根基。《沽酒还山》作品中的“三远法”构图,宛如一场笔墨考古之旅。远处山峦以淡墨轻扫,墨色中还掺着细碎金粉;近处石头以“折钗股”般的笔法勾勒轮廓,笔锋转折处的飞白,恰似古铜器铭文历经岁月磨损的痕迹;远处树林经十余次墨色叠加,每一层笔道都清晰可辨,仿佛地层般层层叠叠。这种将董源的浑厚与新安画派的清秀相融合的画法,在作品上化作可“触摸”的文化记忆,那些看似抽象的墨线,实则是千年绘画传统在20世纪跳动的脉搏。
《清溪垂钓》
《青溪垂钓》中的“活眼”技法更是令人惊叹。画册里单调的浓墨山岩浙商配资,在原作上暗藏诸多“透气孔”:岩石缝隙间,一抹石绿以“破墨”之法晕染开来,宛如山崖渗出的清泉;渔翁蓑衣的淡墨笔道,运用“飞白”技法,生动地表现出麻线的质感。最绝妙的当属溪水中的留白,这并非未着墨之处,而是以清水笔反复刷出的纹理,在灯光下泛着湿润的光泽,仿佛溪水正潺潺流动。这种“以白当墨”的处理方式,让我领悟到,他笔下的“地”并非刻板的山水图景,而是充满生机的文化土壤。
在黄宾虹的画作中,“人”是隐匿于笔墨间的精神内核。《青城坐雨》中那条若隐若现的小路,在画面中是干毛笔“拖”出的断续墨痕,恰似雨中行色匆匆的脚印;山坳里半开的柴门,门框以浓墨双线勾勒,门板却用淡墨轻扫而过,这或许暗示着画家所绘并非现实之门,而是文人心中那扇通往忘忧之境的精神之门。题跋“林峦杳霭,得图而归”的字迹灵动飘逸,“归”字最后一捺悠长舒展,墨色由深渐浅,仿佛画家刚从山中归来,衣袂间还沾染着山间雾气。
《湖光山色》
《青溪垂钓》中的渔翁形象,更是充满哲学意味。画面中,老人的蓑衣以“破笔皴”擦出细密线条,与浓墨山峦形成“以虚破实”的巧妙对比;钓竿细线细如发丝,末端微微颤动,仿佛能让人感受到水流的波动。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庄子“持竿不顾”的典故,黄宾虹笔下的渔翁,早已超越现实垂钓者的形象,成为超脱世俗的精神象征。凑近玻璃细细端详,我发现渔翁的眼睛只是一点浓墨,且未点在眼眶内,而是位于眉眼间的空白处。这神来之笔让我豁然开朗:真正的“人”之精神,不在于外在形象的形似,而在于笔墨留白处的精神光芒。
黄宾虹的一生,便是对“天地人”理念的生动践行。青年时游历山水,师法自然;中年时潜心研究金石传统;晚年大胆变法,升华艺术精神,最终在九十岁左右达到“黑密厚重”的艺术巅峰。91岁所作的《湖光山色》中,浓墨重彩的山峦彰显“地”之厚重,青绿辉映的湖光展现“天”之灵秀,洒脱随性的题款流露“人”之性情。三者在作品上完美交融,色彩叠加的光泽、题款墨色因运笔轻重产生的浓淡变化,无不诉说着他如何将《周易》中的“三才之道”融入笔墨之中。
《焦墨山水》
展厅尽头的《黄山汤口》极具视觉冲击力,其在拍卖市场的天价与画作本身的静谧形成强烈反差。然而,当我驻足于这幅晚年代表作前,瞬间被笔墨中蓬勃的生命力所震撼:看似杂乱的墨团,实则暗含“五笔七墨”的严谨法度;石涛的奔放笔法与北宋山水的雄浑气象在此交汇融合。画面中央那道“之”字形的留白,宛如黄山松遒劲的枝干,在浓重墨色中撑起一片天地。这种将自然规律、传统技法与人文精神完美融合的艺术造诣,让我真正理解了他“九十岁后才懂真画”的感悟——当笔墨超越技巧层面,便成为文化根脉在当代的鲜活表达。
走出博物馆时,暮色中的西湖薄雾轻笼,宛如《湖光山色》中那片未着墨的湖面。其前在展厅中感受过的墨色凹凸质感,此刻与眼前的湖光山色相互呼应。我忽然明白,黄宾虹画中的“留白”并非空白,而是充满生命力的存在。西湖的水汽晕染着暮色,恰似他笔下用清水笔反复冲刷出的溪涧,看似无物,却蕴含着无尽的流动生机。
《黄山朱砂泉》
画册里的山水是凝固的符号,屏幕上的墨色是像素的堆砌,唯有站在原作前,才能领略艺术的本真。《青溪垂钓》中那道泛着湿润光泽的留白,便是最好的证明。黄宾虹用一生诠释了:当笔墨扎根于自然(天),深悟传统精髓(地),方能孕育出人文精神(人)。正如眼前西湖的桥影倒映水中,墨色山影与青色天光交融,这不正是他笔下“天地人合一”的现实写照吗?
在这个随手拍照就能“收藏”艺术的时代,浙博展厅里,《黄山汤口》的墨痕依旧静静诉说着艺术的真谛。那些历经岁月打磨的笔触告诉我们:真正的文化传承,绝非画册中的高清复刻,而是需要如黄宾虹般,以十年面壁的执着,在原作前静心品味——聆听墨色在宣纸上生长的声音,凝视笔锋在时光中留下的印记,让千年文脉从画中墨痕缓缓流淌,浸润现代人的心灵。
2025年6月27日 淑敏于杭艺斋
作者简介:张淑敏浙商配资,1966年生人,杭艺斋主人,酷爱书画收藏,擅长美术评论。在《中国书画报》《收藏与投资》《大众网》《联合网》发表文章百余篇。
2025年6月26日淑敏于杭艺斋
作者简介:张淑敏,1966年生人,杭艺斋主人,酷爱书画收藏,擅长美术评论。在《中国书画报》《收藏与投资》《大众网》《联合网》发表文章百余篇。
发布于:山东省升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